明天(12/22)下午2:30到3:30我會跟豎琴手曾韋晴、二胡手施孟妏、還有琵琶手劉亭妤一起在國父紀念館的二樓「從線條到網路--陳澄波的書畫收藏特展」演出,大家有空可以來逛逛喔!
今年初因為在溫隆信老師家有了繪畫初體驗而開始對繪畫有點興趣,其中無意間在網路上看到台灣早期畫家陳澄波的畫而非常有感覺。陳澄波接受日治時代的西式教育,而他畫裡卻有很多台灣的風景人物,從他的畫不難看出他所受到的西方繪畫影響,但是從畫中的台灣傳統民房建築與風景,又可見到台灣閩南建築風格,然後從他的眼中,用他的畫筆融合在西方繪畫中。我相信很多學習西方音樂的音樂家都拼命想要融合自身文化與西方音樂語言,我也不例外。但我經常感到震撼的是,這些事將近100年前,我們的先輩就已經在做了。(當然過去無知的我是不知道的,因為我們被蒙蔽了,不被鼓勵書寫、閱讀我們自己的歷史;甚至被殺害的藝文工作者,也不在少數。)
陳澄波的畫裡面,對我來說最有感覺的可能是他畫的「嘉義」風景。我大概6, 7歲左右,曾經跟著父親回到繼母嘉義的老家,繼母的父親與母親都很疼我,繼母的父親(我第二個外公)是在林務局工作的,住在阿里山小火車的嘉義站旁,他用很老的機車載著我去嘉義孔廟前面玩,當時的我幾乎沒有離開過台北,所以看到孔廟前的風景,非常印象深刻,那裡沒有鋪柏油,到處都還是泥土地,很多從來沒看過的攤販,賣著小吃與童玩。這種景象自從進入了80年代後我好像就很少看到了,雖然陳澄波畫的嘉義街景距離我看到的年代還早很多,但他的畫刺激了我的記憶,讓我又回到那時候,可以說是一種想像的過去的鄉愁吧?
明天剛好有個機會,下午2:30會在國父紀念館的「從線條到網路--陳澄波收藏的書畫特展」演出,我就寫了一首『嘉義街景之一』來致敬他,希望可以表達我腦內的想像與情感。大家如果有空,也可以來這個特展看看,它展的是陳澄波的書畫收藏,並且從他的收藏去建構他的藝術生命史,很有趣的!